发布日期: 2024-04-19 12:12:15 来源:HPLC法检测
常用于定性检测:对受检标本中是否含有待测抗原或抗体作出简单判断,“有“或“无”
原理:将特异性抗体固定T线上,胶体金标记试剂吸附在金垫上,当待检抗原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样本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溶解金垫上胶体金标记试剂向前移动,至固定的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胶体金标记试剂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显色为阳性,胶体金标记试剂继续向前与C线上抗金标抗体结合显色为参考线,源于百度
优点:便宜,相对胶体金法更灵敏、更准确缺点:检测结果是比值,无法准确给出待测物数值,只能大致给出待测物相对水平
临界值(cutoff)=阴性对照孔均值*2.1(阴性对照低于0.05者按0.05计算,阴性对照=0.01,阳性对照=0.08否则实验结果无效)
缺点:有可能会出现钩状效应,试剂稳定性较差根据包被方法不同,可大致分为微孔板式和微粒式
对于免疫项目的检测,间接反应(一步法)有可能会出现钩状效应,对于抗原或抗体分子量非常大的一般项目比较少,如乙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可高达数万pg/ml,有可能会出现钩状效应,葡萄胎的孕妇体内的HCG也非常高非常容易产生钩状效应,但是像糖类抗原CA199,CA125,CA724等因为体内产生的量相对毕竟少,一般含量都在检测限范围内,所以比较不容易出现钩状效应。
当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结果在20-120之间,且说大三阳时,最好使用胶体金复查一下结果,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钩状效应。
胶体金法检测限相对与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较高,检验测试范围较广,只有抗原或抗体的分子量非常、非常高的情况下才也许会出现钩状效应,因此常选择金标法作为复检的选择。
化学发光易发生钩状效应,可以用稀释的方法,但是如果稀释倍数过于高,对于临床则失去了意义,因为20万的值与21万的值临床意义差别不大,反而有可能是在倍比稀释的时候因为系统误差导致结果更加的不准。所以一般当超过化学发光的最大检测限时,可优先考虑直接报告大于检测限。
对于化学发光最容易遇到钩状效应的项目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磁珠包被抗体+血清HBSAg抗原标本+标记抗体)。
罗氏E801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使用的是夹心法,检测限为0.05-130IU/ML(最佳检测限),结果在45-117000IU/ml时可稀释900倍,检测限在0.05-250000IU/ml之间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钩状效应。
总结:当乙肝俩对半这四种检测的新方法不一致时,因为其检测原理和检测限的不同,加之乙肝俩对半的亚型结构较为复杂多变,所以其检测结果互不参考,也没有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