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盒
火狐体育葡萄牙合作下载

关于核酸背后的一些事情必须要知道

发布日期: 2023-12-18 07:44:28 来源:火狐体育葡萄牙合作下载



  这两天在网络上关于核酸检验测试以及核酸企业造假,核酸企业利润,核酸企业上市等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满天飞。

  为什么我们做了三年核酸,在今天这样的消息能在各个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呢?其实背后反应的是大家对于疫情的焦虑,对于疫情防控的疲惫,所以都把怨气发在了核酸检验测试和核酸企业身上。

  不过是否废除核酸就能消灭掉疫情?核酸企业背景都很深厚嘛?为什么核酸企业的利润爆发式增长?核酸企业上市正常吗?这里面该重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今天就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结合我的分析跟大家聊聊我的想法和判断。大家就当一篇科普文来看,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可能有不是完全正确的地方,欢迎指出纠正。

  其实核算检验测试本身就是病毒基因检测,而病毒基因检测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经广泛存在了,因为我们总是会感染病毒,如果要确认病毒在体内感染的严重程度,都需要做核酸检验测试,比如艾滋病,乙肝都需要做病毒定量检测。而流感筛查同样是需要的。

  所以核酸检验测试技术并不是因为新冠而出现的,而是在医疗行业应用了很久的技术。核酸检验测试技术目前主要是采用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技术为核心的检测系统,通过体外快速扩增DNA的方法,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数小时内可使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到数百万个拷贝。所以国外以及港澳台所称的RCR检测,就是指的核酸检验测试,他是针对病毒的DNA或RNA片段进行的检测技术。

  与核算检验测试技术对应的,还有一个抗原检测,目前北京很多小区也开始发抗原检测盒,让大家自检。那抗原检测跟核酸检测有啥不一样的区别么?

  其实抗原检测技术有点像测早孕,只要取一点体样,滴在检测盒上,如果有异常就会出现异常的标志。

  抗原检测与核酸检验测试不同之处在于病毒的里面是基因核酸,外面是一层蛋白质。核酸检验测试是针对病毒的基因,抗原检测是针对外面的蛋白质。

  抗原的检测的新方法,是从抗体出发去测衣服,综合特异性之后,就可以让病毒显示出来;而核算检验测试更复杂,一定要通过扩增来完成,因为有了扩增的环节,核算检验测试的敏感性会更高,但相应的获得结果需要的时间就更长。

  正是因为抗原检测一方面不够准确,但它的优点就是快速,不需要人工采集。所以在大规模爆发时,各个国家都不会采用大规模核酸,而是采用抗原检测自测,如果有异常,再考虑用核酸检验测试来确诊。

  所以我们正真看到核酸检验测试和抗原检测技术都不是新技术,所以我们正真看到很多核酸检验测试企业之前也是做医学检测的就是如此。而且因为核酸检验测试技术上的含金量并不高,这一些企业其实是在医学检测的底端。这一些企业生存的方式是与医院合作,承接医院检测的第三方服务。因为对于医院而言,这样的检测量不大,如果购买设备,增加人员并不划算,而且没有治病卖药赚钱。而对于检验测试的机构而言,跟多家医院合作,规模能得到保证,这样投入仪器和人员才能有回报。所以在行业内,一般都看不上这些检验测试的机构,认为他们做得就是别人不愿意做,利润比较低的脏活累活。所以真正有背景的资本也好,有背景的人也罢,是看不上这个行业的。这个行业的收入并不是很好。当然在没有疫情之前,他们更多的还在做基因检测,基因筛查等等,如果规模不大医院的投入产出比不好,所以医院都倾向外包。我们去医院检验科,有的检验需要一周时间,都是拿到这些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去做了。

  但真正让这些检验测试的机构浮出水面的就是这次疫情爆发,国家决定采用大规模筛查技术,着重于防。而对于新冠病毒而言,筛查技术最有效的还是核算检验测试,所以才让这些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要知道虽然核算检验测试在行业内是脏活累活,但是让脏活累活变成金勃勃的条件就是爆发的检测量。一个核酸检验测试即使一个人一块钱的利润,其利润也是不可小视的。

  因为对于很多病毒感染而言,起始的症状都是人体的免疫反应症状,都是发烧,咳嗽等等。但是如果要想确认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就要检测是甲型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等等,只有检测出来是什么病毒,才能针对性的给与应对。新冠病毒致死率虽然不高,但这样一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致死率高的病毒感染,比如禽流感,感染H5N1病毒死亡率较高,全球死亡率63%,中国自03年至今死亡率接近68%。这个死亡率就很恐怖了,如果我们得知了感冒症状并且很严重,如果不去检测病毒类型,很可能错过一些医疗救助时机。

  而且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士而言,感染新冠病毒非常危险的,一定要进行监测防止突然转重症,因为转重症后如果没有积极的医学介入,比如通氧,甚至呼吸机的介入,很多人的死亡概率还是很高的。而积极的医疗介入,可以大幅度降低死亡率。

  所以核酸检验测试在传染疾病流行时是必须要做得。国外我们每天看到的确诊数字,背后也都是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来确诊的。抗原检测由于其准确度不高,所以筛出来只能是疑似,而确诊必须是通过PCR技术的。

  谈到这个策略,我的判断应该是一个对于新冠整体防控策略的考虑的问题。在国外,尤其是进入常态化之后,对于新冠病毒更重要的是治而不是防,所以购买试剂盒大家在家自测就好了,如果真的有重症,然后再去医院,而国外的分级诊疗机制也能有效的防止医疗挤兑。虽然也会造成因为病情耽误而造成死在家里的情况,但总体的比例并不高就应该接受的。

  而在国内,我们在武汉防控之后,采用的就是以防为主的策略。毕竟当时武汉时候的疫情造成的冲击很大,当时的死亡人数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是不可接受的,百姓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武汉之后,我们的以防为主的策略就造成了全民核酸的策略。就是大家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到指定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作为可以自由活动的标志。

  这个核酸检测通过实践证明在过去三年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三年中,只有一些大城市偶尔遭到了疫情的侵袭,但通过全民核酸筛选和隔离政策,一般都可以在几周内完成社会面清零。上海,北京,深圳以及有些边境地方比较复杂一些,所以清零的周期相对较长一些,但全国绝大部分区域在三年内都是基本可以自由行动的,被管控的时间很少。所以大家也都适应了这种方式,所以在过去三年,全国对于核酸检测等也没有存在太大的舆情反应。

  而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制定以防为主的策略呢?背后一方面是我们是人口大国,新冠的集中爆发对我们的冲击是全方面的,当年我们国内的武汉,国外的欧美印度等遭受新冠冲击的惨像对于大家印象是深刻的。而即使是今年,日本,香港,台湾以及越南在骤然放开时,其冲击也是比较惨烈的。所以这里要纠正很多人一个错误的认识。对于新冠病毒而言是不断进化的,病毒的进化方向是随机的,当年的德塔就要比原始株的毒性更强一些。而奥密克戎的毒性降低了一些,但传播性却变得更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如果在正常条件下,医疗能够即使供给和保证的前提下,病毒的致死率其实并不高,所以这也是国外人口小国率先采取开放策略的原因,只要保住医疗供给,只要抗住第一波的全民感染的高峰,之后散发的感染就不会对医疗造成太大的冲击,所以病毒造成的死亡就能控制在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而放眼世界人口大国,任何一个人口大国在接受第一波全民感染时,都是非常惨烈的,不管这个病毒是原始株,还是德塔,还是奥密克戎都是如此,因为全民感染时候的爆发会对医疗造成挤兑,从而延缓了重症患者抢救的效率,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死亡率。但只要扛过了全民感染的爆发式冲击,后续感染跌落峰值,医疗体系得到缓解,我们就能看到病毒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所以说我们为什么现在仍然这么谨慎,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受全民范围的感染的爆发冲击,这个冲击造成的后果代价会比较高。所以不能用我们没有经受新冠爆发冲击时的谨慎去对比欧美通过了全民爆发后进入常态化后的相对低死亡,尤其是日本和台湾香港的教训都在眼前。

  而我们确认以防为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医疗的能力确实不足,跟发达国家来比,在人均病床和ICU等方面都是远远落后的。而医疗行业是高投入的产业,不仅仅在于投入各种ICU设备建医院等等,投入最高的是人力,以为对于一个医生而言,从考大学读医学院,到毕业通过临床规培可以独立处方,至少十年时间,这个投入周期和投入成本是巨大的。而对于公卫而言,我们最为短板的恰恰也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而过去的医疗市场化恰恰造成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医疗资源进一步短缺,更多的毕业生都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因为收入差距确实太大了。而如果让毕业生去三四线城市和农村,采取财政补贴的模式,暂时来看是不大现实的。而在过去三年,我们采取了以防为主的方式,通过快速核酸和隔离措施,虽然核酸和隔离产生了大量的费用,但是相比较治疗需要投入的设备,人员,药品的投入,还是要小很多。

  所以这里一定要清晰一点:即使我们从以防为主转换到以治疗为主,对于财政仍然冲击非常大,因为还是需要检测,还是需要医院。而且当病例指数级增长时,药物治疗成本尤其是重症抢救的成本就会指数级增长,在武汉疫情初期,治疗一个重症出院几百万的费用的新闻大家不是没有印象。

  而在这里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时间,因为我们的基础差,没有那么多医疗资源,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时间,需要医生的培养,医院ICU设备的增加甚至医院的建设,疫苗的全民注射,药物的研发等等。

  所以很多人批评中国不跟西方一样走以治疗为主,我觉得要客观的去看,我们当年走以防为主,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判断,我们用较小的成本抗击了新冠三年的时间,让新冠目前的病毒的致死率降低,同时疫苗的注射率大幅度提升,新冠药品的相关产能也提升了,而且在这三年中,我们也总结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这三年的防控应该最少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我觉得这个策略的实施还是值得的。

  而以防为主的核心就是核酸的检测,所以核酸检验测试毕竟是防控的工具,他的存在是必要的。

  当然如果我们今后采取了策略的转变,由以防为主向以治为主转变,核酸依然是一个必须的环节,因为在国外确诊治疗也是RCR技术是必要一个环节。

  理清了核酸产业在抗疫中的作用,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核酸企业发展的爆发式增长的现状。因为以防为主,我们就要做全民核酸,而全民核酸的检测量就是过去的几万倍的增长,所以对于核酸检验测试这样堆叠设备和人员的行业而言,就能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增加规模产出,从而他们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所以要清楚大部分核算检验测试企业都是过去的社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他们过去与地方政府和医院体系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存在着技术,设备和人员基础,然后赶上了新冠爆发,所以得到了爆发式增长,就是赶到了一个风口上而已。并不是企业的背景有多深,而是地方政府没有更多选择。

  其实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为什么医院要采用第三方服务的模式。对于很多小医院而言,平常的基因检测,细胞检测,病毒检测等量很小,自己投入设备人员场地等不划算。所以遇到这样的检测,他们都是拿到外面机构去做。而检测机构虽然单个利润不高,但是如果能垄断一个城市一半的医院业务,也能形成规模效应,这个模式决定了只要有规模就能赚钱。所以医院自己做不赚钱,但是第三方机构就能赚钱。所以在过去,真正有大规模检测能力的都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而不是医院,医院检测主要是服务于医院内部一些急症应用。

  所以当我们确立了以防为主的策略时,对于政府确实也没有选择,因为只有第三方机构有这样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能承接大规模检测的能力。

  那为什么国家不自己去建设建设机构呢?如果学过市场经济的话就会清楚,社会分工其实是最重要的,国家投入相当于就是全民投入,效率低不说,投资的回报也很差,而且投资周期会非常长。但如果把这个事情交给资本有资本的好处,就是资本如果看好这个市场,就会筹集大量的资金先行投入,购买设备,扩充场地,招聘人员,哪个不需要天量资金的投入呢?所以市场经济都是政府给政策,民营资本为主体去投入,政府做监管,民营资本得到回报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如果全部由政府投入,关于设备,人员,场地等的投入就得上万亿,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疫情是否是持续的状态?就跟我们过去春运买不到票,但如果铁路部门能保证每一个春运的人都能买到票去配置资源,但春运过后就全是闲置和浪费,而这个钱还不是由我们的税收承担的?

  所以在疫情防控阶段,大家各自分工,做各自的事情,鼓励民营企业介入核酸检验测试,壮大规模,实际上是节省政府投入的一种比较经济的方式,虽然这个核酸检测的钱最终政府要跟检测机构结算,但是都是属于后支付甚至很多打白条。总比自己投入几倍的钱买设备,养人,管理成本极高而造成的财政负担更重要好得多。实际上是政府在这个环节撬动了民营资本的介入,比动用财政要好。

  对于资本而言,只要有利润,肯定会有人铤而走险。所以在新冠爆发的阶段,民营资本借助这个风口得到了快速扩张,在这里面就出现了各种乱象,比如追求更高的利润而造假的问题,比如盲目扩张加盟而没有管理的问题,比如与政府内部某些人结合利益输送的问题,其实在任何行业都是常见的。

  关于核酸企业造假,很多人质疑核酸企业会制造阳性。但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对于一个民营企业而言,赚钱才是第一要义,而赚钱要用最小风险来换取最大收益。所以我们看到核酸企业造假的主要形势是:(一)不检测而标阴性:

  核酸企业的成本主要是设备成本,采集成本和分析成本。随着疫情的爆发,很多核酸企业的设备不够,都是人歇机器不歇的方式,但还是测不完,有些企业又不愿意快速投入购置设备扩充人员,所以出现了检测不完就不检测了,上传阴性报告企图蒙混过关的案例。

  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跟上面一样,不愿意购入设备人员,但检测效率不够,所以就公然违反检测原则,本来十混一,就用三十混一,这样还能节省试剂检测成本,所以成为了一个阶段整个核酸产业默认的潜规则。但这样就会造成检测的结果不准确的现象,所以才有了很多案例的查处,但这种造假是最多的一种现象。

  有些核酸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招聘时候降低了人员的标准,而在管理上又无法做到有效管理,在基层采集层面就出现了问题,采集不标准等现象很普遍。

  比如现在曝光的某检测机构就是加盟模式,这样自己收加盟费,谁想赚钱都可以进来分一杯羹,具体到了各个采样点的管理就很混乱,甚至公然造假,就是购买身份证等方式虚假采集都出现了,造成有些人根本没去检测,但还出现了报告的乱象。

  但是很多人说核酸企业自己造假阳性,不能说完全没有。假阳性有很多原因造成,比如检测环境被污染,违反检测流程等等,都会造成假阳性的后果。但从主观上而言,检测企业主观造假阳性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假阴性的造假成本低,而且没太大风险,因为阴性不需要复核,所以检测企业不测或者多管混合来测造成假阴性被发现的概率很低,毕竟在没爆发时,阳性的概率并不大。

  但假阳性就不同了,因为如果涉及到混阳,就要进行复核,进行单人单管,而这个单人单管的检测也很有可能不在一个机构进行(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地区绝对不会让一家企业来垄断的原因,而如果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就是地方政府的问题了)。所以有了复核流程和交叉验证,对阳性的检出是非常谨慎的,所以机构造假的风险很大,出现了问题就要担刑事责任,所以机构是为了赚钱的,放弃了越来越大的蛋糕只为了造一点假这个根本不成立。所以机构主观造阳性都是谣言,一个企业要增长利润只会在不易发现的环节动手脚,而不会置自己的生命不顾去造假。

  所以资本就是逐利的,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我们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资本进入核酸检测行业,不是一放了之,如果不管理,那么一定是各种乱象横生。所以这里根本的问题在于政府的管理的缺位问题。核酸检测出现问题责任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的,但核酸检测的管理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问题,管理的缺位甚至部分内部人和核酸企业一起牟利才是根源。

  所以要清楚我们反的是什么,反的应该不是核酸检测本身,而是不正当牟利和管理缺位,要追究的是这方面责任。

  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在传一些涉核酸企业的利润的问题,很多人由于不明白涉核酸企业的不同业务情况,所以都把它作为反核酸的证据拿出来说事。其实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些企业也就明白了有些传言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们看一下上面这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图片,来看一下这里面的企业的情况。

  可以说是是因为这两年九安医疗的业绩的快速增长来源于起新冠的检测盒业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原检测。

  2021年11月6日,九安医疗以中国制造工厂的身份,拿到美国FDAEUA的授权。作为中国第一家拿到美国抗原检测试剂入场券的企业,九安医疗的影响力与销量甚至不亚于美国本土企业——在美国政府披露的5亿人份试剂盒采购订单中,九安医疗独占了70%左右的份额。

  九安医疗的财报数据也验证这一点,国外销售收入构成九安医疗上半年营收的98.48%,同比增长率为4997.41%;国内销售收入实现了同比195.24%的高增长,但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进一步降低。

  所以如果炒股的朋友就都清楚,久安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美国卖试剂盒而产生的,而这个原因就是国外目前以抗原自测为主,所以才造成了久安等国内试剂盒厂商的业绩大爆发。所以久安的业绩跟国内核酸检测的关系并不大,但反过来证明,全世界在新冠仍在持续的时候,核酸检测仍然是大家的首选,从美国的采购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另外还要清楚一点,目前国内的核酸检测企业的成本主要在采集和分析,投入都很高,而对于核酸检测盒的生产企业而言,没有什么服务成本,生产线就像印钞机,所以如果以后国内大量采用检测盒的话,其实是对检测盒的生产企业是大大的利好,而检测盒的毛利润要远高于核酸检测的企业。

  睿智医药的上榜是因为他的净利润的增长度。但睿智医药首先不是核酸检测企业,其次如果炒股的朋友,建议尽快远离这样的企业。

  睿智医药的主营收入可以见上表,但在流传坊间的表中的高利润是因为其售卖了益生元、出售小分子CDMO业务。你说碰到这样的企业后续咋赚钱呢?

  其主营业务是生产POCT试剂和仪器的,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知的核酸检测企业。但为什么它搭上了这个东风?是因为它跟久安医疗一样,生产抗原检测盒,以出口为主。

  看看跟久安医疗一样,核心增长点就是新冠试剂盒,尤其是海外市场的销售给其带来巨大的增长,看来海外的抗疫市场比中国只大不小。

  这里面要明白一点:新冠检测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提供酶、引物、探针等原材料,病毒采样管、采集拭子等耗材的供应商;中游为核酸样本保存试剂、核酸提取试剂、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商等设备生产商;下游主要包括提供核酸检测服务的医疗机构及ICL。

  明德生物研发的新冠核酸检测产品是国内第一款无需配液的预混型产品,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能够大量节省人工操作的时间、提升检验效率,因此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更容易得到认可。

  疫情之前,明德生物的收入来源以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快速诊断试剂及快速检测仪器为主。疫情之后,公司的业务重心逐渐向新冠检测业务倾斜,2020年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约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60%,2021年这一比重提升到了71%左右,2022年上半年则进一步提升至80%以上。

  所以从上面来看,明德生物也不是做核酸检测的,不过是卖水的,所以从他的例子来看,真正的核酸产业链中,虽然其销售收入可能不如做检测的金域,但其利润可就要高太多了。

  兰卫医学是一家为检验诊断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 , 面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国内外知名品牌体外诊断产品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支持 , 以满足各级医疗机构差异化需求。

  所以这家企业确实搭上了新冠的东风,一方面卖整体方案包括设备仪器材料,另外一方面承接第三方检测的业务。所以其业绩才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一方面,从财务数据上来看,兰卫医学的收入虽然尚可,但比起久安,明德等公司,其利润率就比较低了,其次从公司风险提示来看,其应收账款已经到达了一个危险的程度,相当于做了很多业务,并没有拿到真金白银的收入,而大部分是欠款,这其实也是国内核酸检测企业的现状。

  当然兰卫医学的业绩爆炸式增长可能跟他们属于上海本地企业,在上海的疫情期间,上海采用了全民核酸是有关联的。

  万泰生物一看介绍就明白了,又跟久安等公司一样,生产试剂盒的企业,其业绩的爆发式增长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了。

  而万泰生物不仅是做试剂盒,还有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是疫苗,尤其是其九价宫颈癌疫苗。

  从奥泰生物的介绍来看,其主要产品也是做体外诊断试剂的,同样其收入来源也是来源于海外的新冠监测试剂项目。

  看了凯普的这个介绍,不需要看更详细的内容了,想象成另外一个九安医疗就够了。

  看看,仍然是POCT厂商,新冠极大的促进了POCT(即时检测)业务的快速增长,对这样的企业就是风口,但他们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采核酸的企业。

  万孚生物成立于1992年,2015年上市,是国内POCT(现场即时检测)龙头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快速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新冠疫情以来,因新冠抗原检测试剂而备受关注。

  万孚生物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是国内最早一批获批的产品,但最初仅适用于专业人员。今年3月13日,万孚生物公告称,公司新冠抗原产品在国内变更用途,不再限于专业人员使用,可以用于自测。

  万孚生物在一季报中称,截止目前公司新冠抗原自测产品已经通过欧盟CE认证,并获得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的新冠抗原自测证书。公司的新冠系列检测试剂已销售覆盖欧洲、亚洲、拉美、中东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相比第一季度的营收净利双增长,新冠抗原检测业务对2021年万孚生物的业绩贡献没有那么高。

  年报显示,2021年万孚生物新冠检测试剂销售收入约11.45亿元,同比上涨9.61%。万孚生物称,报告期内,公司的新冠抗原自测检测试剂(胶体金法)陆续通过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卢森堡、奥地利等国认证,并于6月初取得欧盟CE认证。其中,德国放开新冠自测产品筛查较早,市场扩张最为明显,公司在德国实现的新冠销售收入占比最大。

  作为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目前迪安诊断在全国布局了40家连锁化实验室,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为超过20000家医疗机构,提供2800余项医学检测项目(包括分子诊断、病理诊断、生化发光检验、免疫学检验、理化质谱检验及其他综合检验等从常规到高精尖的检测项目);累计已获得43张国内外认证认可证书,检验结果被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2021年迪安诊断有50.6%的收入来自诊断服务,50.92%的收入来自渠道产品,5.04%的收入来自自产产品,0.44%的收入来自其他,-7%的收入来自内部关联抵消。

  该公司剔除核酸检测业务后的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该公司的诊断服务业务总收入66.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25%,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10%;其中新冠核酸检测收入26.06亿元,剔除新冠核酸检测收入后的诊断服务业务收入40.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97%,较2019年同期增长37.69%。

  如果大家关注第三方检测机构股票,其实迪安诊断的业务发展还是相对良性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诊断检测业务的毛利润要比起POCT等企业而言,要差了一个数量级。证明做检测业务在整个行业链里其实是底层,收入虽然还可以,但人员规模大,管理难度大,成本居高不下,如果再加上应收账款,很容易垮掉。

  看到没,又是做核酸试剂盒试剂盒的,卖向全球的,一个疫情真的让很多企业走向了全球,这对于中国是好事。

  谱尼检测是检测行业里面的国家队,当然谱尼检测可不是专门检测新冠的,他们2002年就成立了,业务涉及药品、基因杂质分析、药包材相容性分析、药品杂质谱研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药研发和筛选、药理及药效学研究、毒理安全性评价等分析和评价工作;医学检验、核酸检测、肿瘤筛查、基因检测;医疗器械检测;毒理病理实验;食品安全检测、酒类检测;农产品检测;保健品检测;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监测、海洋生态监测;节能环保、碳交易、碳中和、碳核查;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检测、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检测;化妆品检测、化妆品人体功效试验;日用消费品、纺织、玩具、油品检测;电器设备检测;锂电池安全测试及危险品货物运输条件鉴定;建筑材料与工程检测、无损检测;军用及民用环境可靠性试验;军用及民用电磁兼容EMC测试;军用及民用软件测评;计量校准;验货、审厂等等。

  看到没,没有他们不能测的,所以新冠业务在他们的业务群里面只是很小的一块。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新冠业务在这两年给他们的检测业务带来了爆发式增长。但这个利润率要比起上面的生物公司而言,简直不够看。

  看了介绍,该公司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试剂、配套检测仪器、体外检测服务。半年报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和核酸提取试剂的收入占比达到64%。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变化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国内多地新冠疫情反复,部分地区新冠核酸检测成为常态,带动公司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核酸提取试剂和仪器收入增长。也就是说利润主要来源还是卖试剂而不是检测,当然该公司也存在核酸检测的业务。

  金域能承接3000多种第三方医学检验业务。一直是全国医疗领域里面第三方检测的主力军。过去最赚钱的在于肿瘤的细胞分析和基因诊断,而新冠爆发后,由于其强大的实力,也就自然成为各个地方合作的首选,毕竟跟行业内的翘楚合作,总比找一个野鸡班子对于老百姓更负责一些吧。

  跟越大的企业管理风险越大,所以在新冠爆发期间,金域也不断的有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非常正常的。

  由上面互联网上流传的核酸企业爆发式增长的所谓新闻,我们只要找一些相关公开资料,就 可以看出并不是老百姓认为的核算检验测试企业通过疫情发了大财,而是新冠疫情造成了整个医疗检测和诊断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研发试剂,试剂盒和检测技术仪器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的业务都是以海外为主。所以看到这些数据,反而觉得新冠的全球爆发,对于中国企业真的是一个机会,我们的很多企业由此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所以很多人说新冠的爆发对于经济就是重创,其实是要客观的去看,对于国内的生物制药等行业而言,新冠变成了一个风口,甚至使一些企业的利润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增长比较快的企业。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说新冠对中国经济是重创本身就是片面的。

  此外我们前面提到的,通过这个表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行业也是存在歧视链的,歧视链底端的才是我们认为赚钱的核酸采集检测企业,这些企业实际上是雇佣着最为庞大的人工,干着最为辛苦的工作,而利润率比较其做试剂,检测盒等企业,简直是天上地下。

  而另外一点就是这些企业的应收账款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政府给了这些企业一些准入,然后投资都是这些企业来做,工资是这些企业来发,检测是这些企业来做,但很多政府还不及时结款,打了白条。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今年上半年,谱尼测试、兰卫医学、凯普生物,金域医学4家公司受益于核酸检测需求大增带来了业绩急速攀升,但其应收账款也出现大幅增长,其对应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2.31亿元、20.35亿元、22.80亿元、70.99亿元,分别较去年上半年同比增加了123.56%、189.19%、106.13%、79.86%。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金域医学的应收账款余额为70.99亿元,占当期期末总资产的比例为51.66%,较2021年末43.4%的占比,增加了8个百分点。应收账款余额较上年年末增长了52.17%。

  如果跟上面的利润表对比起来,我们看到金域的利润也就是24亿多,但应收已经到了70多个亿,相当于企业拿了五十多个亿资金在里面收不回来,五十多个亿的成本是多少啊,要是小 企业早就拖不起,连利息都付不起了。早就破产了。所以老百姓的认知和真实的经济数据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认为赚钱的事情,其实对于企业也很困难。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宣传,除了有些人根本不去关心企业的运营,更多的是跟风炒作,有其它用心罢了。

  如果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其实很明白,真正赚钱的是什么呢?其实是上市。我们老百姓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这些投资机构拿几个亿的资金去投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都是亏损比如共享单车死了多少企业。但为什么资本趋之若鹜呢?因为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当一个事情有了概念,被炒作成风口的时候,就会有资本来投资小企业,因为我投一块钱进来,然后到了A轮融资,我的一块钱就值了一百块,存银行哪有这么高的利息?为什么会不断有资本再来投A轮,B轮呢?越早投,投入的钱越少,得到的账面财富越高,只要后面有人投,前面的人就可以把自己的股权转让得到套现。而后面投的人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上市,只要企业能上市,就是圈股民的钱,前期花一个亿投资,拿到几个亿的股份,后期上市股票涨到三四十,转手套现就是几十亿到手,一个亿搏几十亿,多好的生意?但悲惨的不就是股民嘛。

  所以核酸企业为什么要扎堆上市呢?因为一方面很多企业就是资本在后面的推手,他们的目标就是上市套现。其次就是大家都知道核酸是因为新冠爆发的风口,如果新冠疫情平缓了,企业的高增长也就难以持续,那时候讲故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才看到行业内很多企业不惜投入重金快速扩张,追求一个好看的财务数据,甚至不惜数据造假,目标其实就是上市套现。而这样的快速扩张,甚至如有的企业采用加盟方式快速扩张,混乱的管理不出问题才怪,这也是很多地方核酸出现问题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核酸这个产业,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有问题的一面,要看到问题背后到底根源在哪,才知道如何解决,而不是跟着很多境外势力摇旗呐喊,将中国企业在新冠期间好不容易拿到的市场份额要给他破坏掉。

  核酸产业是一个很复杂的产业,这里面有国家的产业布局,有必要的社会服务需求。所以一杆子打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哪里出现问题,我们解决哪里的问题,尤其是核心政府监管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在群情激奋攻击核酸行业背后,我们也需要考虑,真的全面放开我们就能摆脱核酸嘛?久安等企业业绩的暴增不就是说明在国外,放开也是要依赖核算检验测试的。而放开后可能核酸的市场更大一些,如果跟国外一样常态化之后有些项目自费了,对于老百姓而言负担就会更重一些。所以理智客观的看待核酸产业才是老百姓需要去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