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04-20 13:46:53 来源:ELISA试剂盒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时间也会过得慢慢的变快,童年时的一天似乎特别漫长,而不惑之旅已经让日子变得七零八落。我们习惯了用照片来记录生活,也习惯了用影像来窥探内心,说到底我们只是习惯了这种看世界的方式。于是在若干年以后,我们在回望过去的照片,有时会感慨万千,有时也会泪流满面,因为这些恰恰铭记着被我们遗忘的过去,也遗留着我们在这时空里唯一存在过的证据。关乎于这些的影像,更洒脱、更自由也更烂漫。新年初始,我们大家带来了苏里的影像,来致敬这一场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2005年回国,2023年再启程,这期间跨越的不光是18个春去冬来,而是一个人最精华的一段时光。在这摇身一变就从28到46岁中,我最快乐和美丽的回忆就是做媒体人的8年,2006-2014,我经历过报社、周刊、月刊、时尚杂志,做过图编、一线记者、视觉领导和时尚类摄影师。我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亲临第一线的感觉,那些站在有任务性拍摄的现场的压力感,最直观接触到活生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的触动,它们给后来的我做了最重要的铺垫,不论是影像上还是生活里。以至于我现在的习惯都是每天拍摄完,所有电池充满电,卡备份,换上最常用的镜头,相机参数调整为日常,整理好摄影包,为下一次随时有可能拎包就走的工作做好一切准备。我经常和依然活跃在媒体的朋友感叹:其实我还想回到你们中间。
拾城八周年,我作为老媒体人,老拾城的一员有幸应邀去参加了,心中除了感激还有感慨,那我不提最近,我从自己与媒体有缘的日子开始,用我最美丽的八年祝贺拾城坚持努力的八年,也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2003年12月,在“世界报”广告部实习的我,偶然拍摄到了这张图片并发表后,申请调入摄影部实习。
2004年6月6日 ,诺曼底登陆60年,人生第一次拍摄这一个地区就成了那个因,走到今天就有了那个果。(节选)
回国做了一年多的广告,怎么都感觉不对劲,思前想后,没钱又想四处拍摄,那就要进入报社。2006年末正式加入《新京报》。8月《重庆干旱》。(节选)
2007年2月第一次拍摄马街书会,我永远都不可能忘记他,也是在我身上最后一次发生:因为拖沓就再也拍不到的事情。《大鼓书,李万臣先生》(节选)
2011年,《苏联解体20周年》肖像,他们有前久加诺夫,有苏联第一门将,有第一个亿万富翁,有街头艺人,有发战争横财的人,有中国专家,有博物馆馆长……他们作为微笑的个体站在20年后说出了令我震惊的观点。
2012年往后,实在找起来太疲倦了,甚至有的已经找到大图了。我就都贴在了一起,他们有明星,有普通人,有各行各业的人,但不论如何,我觉得有一样是确定的:他们都带给了我或多或少的启发和改变。似乎我的问题比文字记者还要多。我很珍惜这种茫茫人海里的缘分,尤其是老百姓,我觉得更真实和有质感。
我按了20年快门,越按越痴迷,摄影最吸引我的,不光是带给了我生活和精神上的愉悦与必须,它更像是一条试纸,一个试剂盒,在不断地检测着我的内心,快速反应和反证着与自己内心,与这样一个世界的空间感、方向感、坐标感。其他都是摄影对于我的附加值,我并不那么在意。
在拾城过去的八年里,我们从始至终坚持每周三的单幅照片推送。多年来,拾城摄影师们在各自的城市里捡拾着一幅幅触动自己的影像,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正真看到了变与不变、红黄与黑灰、热烈与宁静、宏大与渺小……这些记录着瞬间与感受的图片,在不间断的八年里,如涓涓细流正慢慢汇聚成一幅展现中国城市与乡村变迁的长卷,“捡拾微影像·汇聚大时代”是我们从始至终坚守的初心与理念。
华章始于字词,拾城摄影师在不断精炼升华“字词”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对“文章”的打造。拾城成员不仅有许多精彩的单幅照片,也都有自己多年关注的长线专题与许多阶段性的系列组图。作为一个摄影师团体,我们从始至终致力于展现摄影师及其作品,致力于让更多的好照片被人看见。捕捉吉光片羽也好,构建影像之城也好,都是对世界的图像描摹。拾城在探索了八年单幅之际,将开启我们的新阶段——开通专题栏目,我们取名为“拾集”。拾者,拾城、捡拾;集者,聚集、汇辑作品而成册。
“拾集”,不仅面向拾城成员,也将面向所有的摄影人。我们大家都希望这是一个平台,将那些捡拾到的优秀图组汇集于此,将所有热爱摄影的朋友汇集于此。我们将采取每月固定日期推送+不定期推送结合的方式,发布拾城成员和读者的组图来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