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11-21 19:07:07 来源:新闻中心
近日,不断有民众向媒体爆料,“自己咽喉痛,一查新冠抗原,结果两条杠,又阳了!”据记者了解,距离广东2022年12月份大规模新冠病毒的感染,至今已经4个月。我们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并不是感染一次就会一劳永逸,所以,大家也都非常担心自己第二次感染。那么,二次感染的症状如何?目前该如何预防?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也发布了《口罩指引》以提醒大众预防新冠。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数据显示,2022年12月9日之后,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验测试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3月23日降至3575。
有专家指出,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里,发生二次感染的概率都不高。一般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感染康复之后,能够得到3至6个月以上的保护力,最近一段时间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也极低。跟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会逐渐减弱,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第二波感染的症状要比第一波轻得多。
我国在2022年12月左右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新冠病毒感染,预计2023年5月份可能会有一波感染高峰来临。至于最近出现的XBB新毒株是否会缩短二次感染的高峰时间,专家这样认为应尽早接种疫苗;虽然接种疫苗之后不能完全防止病毒的感染,但接种疫苗能够大大减少严重疾病和死亡率。
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根据《关于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要求,为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有效保护公众健康,今年4月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口罩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2.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期间。
6.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及托幼机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
4.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且没有核算检验测试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
3.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但有明确核酸检验测试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
4.对于定期开展核算检验测试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的特定人员,如庆典活动演职人员、仪仗队队员等,在参加大型活动时。
在口罩选择上,《指引》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无呼吸阀),其他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值得注意的是,除以上情形或场景外,个人可依据自己健康情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心肺功能障碍人员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口罩。此口罩指引将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动态优化调整。各地各部门可根据本地和行业实际,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
4月6日国家发布的最新疫苗接种方案,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逐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2.18岁以上人群:需完成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为完成基础免疫程序3个月后);
3.18岁以上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完成二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6个月后)。
当感染新冠后,按需给药,结合患者的情况,一般发热38.5°以上用药,用药3天以上,体温不降低,要及时就医。推荐的退热、镇痛药物(西药)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洛索洛芬钠、尼美舒利、复方感冒药(阿咖酚散、氨咖黄敏胶囊等)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周花萍指出,目前,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并无真正的“特效药”,已上市的药物阿兹夫定、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以及近期获批的莫诺拉韦,都只能起到抑制新冠病毒的作用,而不能杀灭病毒。这三种药都是处方药,建议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当家人感染新冠时,同住人必须要格外注意与新冠阳性感染者分居两室,接触时一定要保持1米以上距离并戴好口罩;分时段使用卫生间等公共空间;使用抽水马桶,盖上马桶盖后再冲厕;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保持在30分钟以上;常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或酒精浓度不低于60%的免洗消毒液清洁双手;每天对家中物品进行一次表面消毒;避免共用生活物品,如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以预防交叉感染。